綠色建筑將釋放萬億元市場機遇
日前,中國鋼鐵工業協會(下稱“中鋼協”)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在公開論壇上對媒體稱,2013年全年,中國粗鋼產量可能達到7.82億噸,明年或保持2%至3%的增速,達到8億噸。
張長富介紹,鋼鐵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、瓶頸,是近30年高速發展積累起來的矛盾,“絕不是3年或5年調控能夠見效的”。他認為,“依靠產能釋放、產能增加攤薄成本、賺取效益來領先對手”的思維,已“不能奏效”。那么,對于部分鋼鐵企業來說,在外貿形勢嚴峻、傳統的鋼材消費很難全年或大范圍回暖的情況下,未來該如何突破呢?
對此,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企業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杭蕭鋼構”)董事長單銀木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綠色建筑可能是未來企業可以關注的方向。
所謂綠色建筑,就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,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(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)、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,為人們提供健康、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等的建筑。
今年1月,國務院將綠色建筑提升到“國家戰略”,明確提出“十二五”期間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,“十二五”末期20%的城鎮建筑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。城鄉與住房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更曾公開預計,2020年前,中國用于節能建筑項目的投資將至少達到1.5萬億元。
在單銀木看來,目前對綠色建筑來說,另一個利好是中央城鎮化會議透露的有關信息。會議提出,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,體現在一個細節中,要加強建筑質量管理制度建設。數據顯示,建筑對能源的消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1/3,但取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僅占全國總建筑面積約1%。
“鋼結構由于‘輕快好省’的特點,已成為綠色建筑的主要代表。綠色建筑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巨大市場空缺,給鋼結構企業提出了新要求。如何適應即將到來的快速發展,需要鋼結構企業做好各方面的準備。”單銀木稱。
單銀木還認為,建筑對于環保的意義很容易被人忽視。
“目前,國內建筑普遍使用的混凝土,從生產制造時就會產生很大的碳排放量,同時形成粉塵污染源,也很大地消耗垃圾掩埋場的處理能力。”單銀木稱,“鋼結構建筑因為鋼材本身的優勢,具有可循環利用的特點,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中關于綠色節能的基本要求。鋼結構建筑因為其生產過程中工業化程度較高,現場作業相對較少,降低了現場施工的噪聲污染和粉塵污染,同時,較傳統混凝土垃圾排放量減少約60%,減少了建筑過程對環境的破壞。”
【相關鏈接】
工信部:明年加大對鋼鐵等行業調整力度
昨日,相關媒體報道,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,為化解產能過剩,河北省就地拆除一批鋼鐵企業的高爐、轉爐,這種做法利大于弊,特別有利于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﹔同時,明年將加大對鋼鐵、電解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等嚴重產能過剩、高耗能行業的調整力度,幾年內嚴禁新開工項目。
苗圩對媒體坦言,我國部分行業產能已經出現嚴重過剩,超出正常市場調節范圍,所以國務院印發了《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。按照《意見》,河北省就地拆除了一批鋼鐵企業的高爐、轉爐,這種做法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,但相比它帶來的效益,還是利大于弊。
“這些產能都是屬于污染和能耗非常大的產能,不適合向別的地區轉移,河北省的做法有利于全省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,特別是有利于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。”苗圩認為,當前部分工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,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。
記者了解到,下一步,工信部將堅持“尊重規律、分業施策、多管齊下、標本兼治”的原則,充分發揮好國務院組成部門和地方政府的作用。與此同時,明年將加大對機動車產品的升級力度,如推進國五排放標準。但苗圩表示,全國范圍普遍供應國五標準燃油尚需要時間。“首先對黃標車,達不到國1排放標準以前的車加大淘汰力度,對于其他的車要區分不同的情況,不一定報廢,但是要提前更新。”苗圩認為。